实现高响应度的人机交互
事件的发生需要时间,感知物体和事件也需要时间,一个交互系统的响应度即能否跟谁用户、及时告知他们的当前状态,而不是无故等待是决定用户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PS.没有之一),本文将给出响应度的定义,然后列举出一些重要的人类感觉与认知的时间常量,从而给出一个交互系统设计中人机交互的时间底线
一. 响应度
响应度与性能有关,但又不一样。性能是以单位时间里的计算次数来衡量,响应度是以服从用户在时间上的要求以及签名提到的用户满意度来衡量的.
高响应度的交互系统不一定是高性能的,即使无法立刻完成用户的请求,但对用户的操作和执行情况提供反馈,并根据人类感觉、运动和认知的时长来安排反馈的优先顺序,具体来说,应该做到
- 立刻告知已经接收你的输入;
- 对操作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提供一定的指示
- 在等待允许用户做其他事情
- 只能管理时间队列
- 将系统内部管理和低优先级的任务放在后台运行
- 对最常见的用户请求作出预期
相反即使运行速度非常快,也有可能产生非常糟糕的响应度,比如,一个修表匠能够非常迅速地修好表,如果只有在他休完一块表以后才来招呼你,他的响应度就不够高,具体例子如下:
- 对于按下按钮还得滚动条或操作某对象的反馈迟缓
- 耗时的操作阻断其他活动,还不能被取消
- 对长时间运行的操作需要多长时间不提供任何线索
- 断断续续难以理解的动画效果
- 执行用户没有请求的系统后台任务而忽略用户的输入
二. 人类大脑的许多时间常量
感觉与认知功能 | 时长 |
---|---|
声音中我们所能察觉到的最短的沉默间隔 | 1ms |
听觉神经细胞(大脑里最快的神经元)的峰电位之间最短的时间间隔 | 2ms |
可见且对我们产生影响(或许是无意识的)的视觉刺激的最短时长 | 5ms |
用墨水笔书写时可发现墨水延迟的最小时间间隔 | 10ms |
连续声波之间通过听觉融合形成一个音调允许的最长间隔 | 20ms |
连续图像之间可形成视觉融合的最长间隔 | 50ms |
脑反射的速度(对危险的非自助的运动反应) | 80ms |
一个视觉事件与我们对它完整感知之间的时间差 | 100ms |
眼跳(非自助的眼球运动)的时长,此期间视觉受到抑制 | 100ms |
可使我们感觉一个事件产生另一个事件的连续事件之间最长的时间间隔 | 140ms |
一个熟练的阅读者的大脑领会一个显示的单词需要的时间 | 150ms |
从感觉上判断视野中4-5个事物的时间 | 200ms |
事件进入亦是的编辑“窗口” | 200ms |
辨认出(说出)被展示的物品 | 250ms |
在有超过4件物品的场景里魔术出这些物品所需要的时间 | 300ms |
识别了一个事物之后的注意力暂失(对其他事物失去注意) | 500ms |
视觉-运动反应时间(对非预期事件的有目的的反应) | 700ms |
人们对话中交换发言时的最长沉默间隔 | 大约1s |
不受干扰地执行单一操作的时长 | 6-30s |
在紧急情况下做一个关键性决定(比如医疗应急分配)所需要的事件 | 1-5min |
做一个重要的购买决定(比如买一辆车)的时间间隔 | 1-10天 |
三. 人机交互的时间底线
由以上人类大脑的时间常量应用于系统设计上时,衍生出一些时间底线
时间底线 | 感觉和认知的功能 | 交互系统设计的底线 |
---|---|---|
0.001s |
|
|
0.01s |
|
|
0.1s |
|
|
1s |
|
|
10s |
|
|
100s |
|
|
参考书目:《认知与设计》